一、调查
(一)越冬虫口数调查
1.于上一年秋茶停采后至当年3月份调查,当平均气温降低到10℃和回升到10℃后各1次。
2.选择不同类型有代表性茶园各1-2块,5点取样或平行跳跃式取样,每个调查地块取样不少于20个样点。
3.采用盆拍法调查,用白色瓷盆平接于茶丛下方,迅速用手拍打茶丛4下,各调查点的拍打轻重应一致,立即清点盆内的成虫和若虫数。按公式(2)计算每667m2茶蓬面的虫量。
式中:
M——茶蓬面面积为667m2虫量(头);
S——盆子的面积(cm2);
X——实际调查的平均每盆虫口数(头)。
(二)发生期虫口密度调查
- 4-10月,每5天调查1次。
2.选择有代表性的茶园3块,采用五点取样法,宜用检叶法调查,每样点调查叶片100片。
3.检叶法调查宜在晴天清晨露水未干时进行,阴天全天都可进行。
4.随机查看顶芽下第二叶,或对夹第二叶的叶面积叶背上虫口数(即成虫数与若虫数的和),并统计记录。
(三)新梢被害率及危害程度调查
在观测点随机调查30个样点,用边长为0.33m的正方形铁丝框,套在调查点茶树采摘冠面上,查框内茶叶新梢数和被害新梢数,并按表1进行危害程度分级,统计计算新梢被害率、新梢各级被害率。
表1
级别 | 症状 |
0级 | 未受害,芽叶生长正常 |
1级 | 湿润期,受害芽叶出现湿润状斑,已展叶出现失水,露水干后呈凋萎状 |
2级 | 红脉期,芽叶严重失水,展叶叶脉发红或叶片皱缩,但未见有枯焦状 |
3级 | 焦边期,芽叶叶脉发红,叶片皱缩,靠近芽的第一叶或第二叶叶尖出现枯焦 |
4级 | 枯焦期,“焦头”、“焦边”不断向全叶扩张,至全叶枯焦,甚至脱落,如同火烧 |
二、预测测报
(一)根据调查的越冬虫口数,结合当年气象资料及历年发生状况,进行趋势预测。
(二)1月和2月份连续两旬平均气温在0℃一下,或有一个月的月均温低于0℃以下的天数连续维持10d以上,则预示当年发生单峰型,夏茶为害轻。
(三)春节回暖早,1、2月气温比常年偏高,则预示当年虫口将会出现双峰,有严重发生趋势。
三、防治指标:第一峰平均百叶虫数超过8头,第二峰平均百叶虫数超过15头。还应根据茶园天敌种类和数量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