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控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维持茶园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当虫害发生未达到防治指标时,宜采用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手段进行防控,当虫害发生达到防治指标时,宜采用科学用药与其它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手段,将茶小绿叶蝉虫口数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之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的范围。
二、防控方法
1.生态调控
1.1 茶园应建立在生态良好的区域。新植茶园应选用抗病虫品种,合理搭配,保持品种多样性。
1.2 茶园适当中耕,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培育树势。
1.3 清除茶园和梯壁的恶性杂草,一般杂草不求除草务净,提倡生草覆盖,在茶行间和空地可选择林茶间作、果茶间作,套种绿肥、经济作物等,调节茶园小气候,有利天敌繁衍。
1.4 分期分批及时采摘,对有虫芽叶还应注意重采、强采,带走芽叶上茶小绿叶蝉卵块,恶化害虫 营养条件和产卵场所,抑制茶小绿叶蝉的发生。
1.5 投产茶园在茶小绿叶蝉第一个发生高峰期来临前进行轻修剪,剪净篷面新稍。
2.理化诱控
2.1 通过杀虫灯诱杀茶小绿叶蝉成虫。平地和缓坡茶园每2 hm~3hm 安装1盏,山地茶园每1 hm~22 hm安装1盏,安装高度为高于茶蓬面40 cm~60 cm,春茶开采前开灯,秋茶采摘结束后关灯,及时清理杀虫灯内的诱集器。
2.2 通过色板诱杀茶小绿叶蝉成虫。每hm放置225~300张,于春茶采摘完修剪后垂直于茶蓬面上方10 cm~15 cm位置插板,使用期限为1个月。
2.3 使用性信息素诱杀茶小绿叶蝉雄虫。通过与色板等粘虫工具配合,将诱芯放置于粘虫面并固定,吸引并固定小绿叶蝉雄虫,引起叶蝉雌雄比例失调,减少交配产卵几率,从而达到降低虫口的目的,每张色板使用1粒诱芯,30 d~60 d更换一次诱芯。
3.生物防治
3.1 保护和利用当地茶园中的蜘蛛、捕食螨、瓢虫、草蛉等天敌,降低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有条件可适当放养天敌。
3.2 在湿度高的季节和区域,宜使用生物制剂,推荐药剂为每克含 50~70 亿孢子的白僵菌制剂或苏云金杆菌制剂(Bt制剂)。
4.药物防治
4.1 防治指标
春末发生期平均百叶虫数超过10头,秋季发生期平均百叶虫数超过12头,可用农药控制。
4.2 防治适期
严格按制订的防治指标,掌握防治适期施药。施药适期掌握在高峰期之前,茶树新梢受小绿叶蝉危 害程度达2级被害状的叶片达5%~8%,若虫量占总虫量的80%时。
4.3 用药选择
有限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低水溶性、环境友好型农药品种。推荐使用药剂有虫螨腈、唑虫酰胺、高效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茶皂素、印楝素、藜芦碱、白僵菌等。
4.4 施药原则
4.4.1 全年茶叶生产季节里,农药总的使用次数控制在 2~3 次,并按推荐剂量与安全间隔期使用。同一化学农药建议在同一年内不重复使用(生物制剂和植物源农药除外),秋冬季宜使用石硫合剂实施封园。
4.4.2 优化集成农药的搭配使用、轮换使用、精准使用和安全使用等技术。
4.4.3 宜低容量喷雾,应注意叶面、叶背,篷面与篷内均需喷施均匀。
三、茶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防控技术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8月 | 9月~10月 | 11月~12月 |
杀虫灯 | √ | √ | √ | √ | √ | ||
色板诱控 | √ | √ | |||||
诱芯诱捕 | √ | √ | |||||
适时合理修剪 | √ | √ | |||||
生物药剂防治 | √ | √ | √ | ||||
化学药剂防治 | √ | √ | √ | ||||
天敌诱捕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