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毛虫

虫害:茶毛虫

学名: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

分类:鳞翅目毒蛾科

为害部位:叶片

为害特点:以幼虫咬食叶片进行危害,严重时可将叶片食光,影响茶叶产量、树势。幼虫体上毒毛触及人体皮肤会红肿痛痒,严重影响茶园管理。雌蛾产卵于老叶背面,幼虫孵化后群集在老叶背面,咬食下表皮和叶肉,留上表皮呈黄绿色半透明薄膜状。三龄起开始分群向上迁移,数十头至百余头整齐排列在叶片上,同时咬食叶片成缺口。

形态识别:茶毛虫成虫翅展20~35 mm,雌蛾翅琥珀色,雄蛾翅深茶褐色,雌、雄蛾前翅中央均有2条浅色条纹,翅尖黄色区内有2个黑点。卵扁球形,淡黄色;卵块椭圆形,上覆黄褐色厚绒毛。幼虫6~7龄,1龄幼虫淡黄色,着黄白色长毛;2龄幼虫淡黄色,前胸气门上线的毛瘤呈浅褐色;3龄幼虫体色与2龄相同,胸部两侧出现 1条褐色线纹,第1、2腹节亚背线上毛瘤变黑绒球状;4~7龄幼虫黄褐色至土黄色,随着龄期增加腹节亚背线上毛瘤增加、色泽加深。蛹圆锥形,浅咖啡色,疏被茶褐色毛;蛹外有黄棕色丝质薄茧。

生活习性:茶毛虫一般以卵块越冬,少数以蛹及幼虫越冬。卵块产于茶树中、下部叶背,上覆黄色绒毛。幼虫群集性强,在茶树上具有明显的侧向分布习性。1~2龄幼虫常百余头群集在茶树中、下部叶背,取食下表皮及叶肉,留下表皮星现半透明膜斑;蜕皮前群迁到茶树下部未为害叶背,聚集在一起头向内围成圆形或椭圆形虫群,不食不动,蜕皮后继续为害。3龄幼虫常从叶缘开始取食,造成缺刻,并开始分群向茶行两侧迁移。6龄起进入暴食期,可将茶丛叶片食尽。幼虫老熟后,爬到茶丛基部枝桠间、落叶下或士隙间结茧化蛹。

发生规律:江苏、浙江中北部、安徽、四川、贵州、陕西1年发生2代,浙江南部、江西、广西、湖南3代,福建3~4代,台湾5代,以卵块在茶树中、下部老叶背面越冬。年发生3代地区,幼虫发生危害期为4月上旬至5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下旬至10月上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