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堡茶的“非遗”之路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则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六堡茶作为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茶叶种类,其传统制作技艺同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承至今的制茶技术依然脉络清晰,初制工艺经杀青—揉捻—沤堆—复揉—烘干等工序,每次制茶需重复此套工序4至5次,把茶叶揉至变成鱼钩形状方成。复制工艺为过筛整形—拣梗拣片—拼堆—冷发酵—上蒸—踩篓凉置陈化,凉置陈化是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经此工序后,传统工艺的六堡茶方可得之。

为了保护好六堡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发挥好六堡茶的历史文化优势,为做强做大六堡茶产业提供有利条件。2007年12月10日,梧州市首先把六堡茶制作技艺纳入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中。随后,苍梧县很快也将六堡茶制作技艺确定为该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后从2009年至2014年,六堡茶制作技艺两次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起冲击。第一次在2009年,当年全国有3600多个项目申报,只有350多项入选,六堡茶制作技艺遗憾落选;第二次申报在2013年,文化部改变评审方法,每省规定推荐30个,参加评选的有1111个项目,结果入选的只有250多个,其中六堡茶制作技艺在2014年11月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石琳对已炒青的茶叶进行揉捻

但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的传统制作技艺仍需要有具体的制作者传承和展现。这些传承人通过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他们可能是家族传承中承上启下的继承者,也可能是社会传承中承上启下的继承者,但他们都是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的重要传统制作技艺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

为了让这些贮存和掌握着精湛的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的继承者,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使这种技艺为六堡茶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2009年,经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的推荐,六堡镇塘坪村的韦洁群凭借六堡茶制作技艺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6月,又有祝雪兰、石琳、陈伯昌、谭爱云、陈奎香、苏兆华等6名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者被确定为梧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5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再次推荐韦洁群申报第五批国家级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使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出来的六堡茶深受消费者欢迎

在积极申报“非遗”的同时,梧州市也针对六堡茶制作技艺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办法,建立了县、市、自治区三级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工作责任传承体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六堡茶制作技艺资料数据库,收集整理六堡茶制作技艺历史材料,开展六堡茶制作技艺培训活动。并设立专职专人从事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保护工作,建设六堡茶制作技艺生产保护示范基地,大力扶持六堡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传播和宣传。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六堡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在积累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促进产业创新。